道教音乐(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

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14年11月,“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鹰潭市道文化研究会获得“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道教音乐(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项目保护单位鹰潭市道文化研究会评估合格。 [3]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音乐

共366个词条918阅读

左权开花调

左权开花调,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的民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左权民歌风格在隋代开始形成,20世纪30年代,左权开花调从左权民歌中派生出来。左权开花调歌构思精巧,歌词新颖,衬词衬句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感染力很强。2006年5月20日, 山西省左权县申报的左权开花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1。河曲民歌河曲民歌是流行于山西省河曲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河曲民歌,它形成于何时尚无确定。河曲民歌歌词委婉,曲调凄美。以反映生产劳动、情爱相思为主,朴实、真挚、自然,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2006年5月20日,“河曲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Ⅱ-2。蒙古族长调民歌(巴尔虎长调)蒙古族长调民歌(巴尔虎长调),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蒙古族长调民歌(巴尔虎长调)项目保护单位新巴尔虎左旗文化馆(新巴尔虎左旗美术馆、新巴尔虎左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主要流行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蒙古国。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2005年,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Ⅱ-3。2021年5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乌珠穆沁长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共87个词条409阅读

青阳腔

青阳腔,是戏曲声腔,又称“池州腔”,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还有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了青阳腔。青阳腔是弋阳腔“易腔”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全国主要声腔,清末衰落。青阳腔艺术上继承了弋阳腔干唱,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不托管弦,“其节以鼓,其调喧”及“一唱众和”的特点,但更为热烈、豪放。角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角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有《青阳时调》、《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摘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青阳腔由皖南伸展到闽、粤、湘、赣、鄂、蜀、晋、鲁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为“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奠定了基础,青阳腔被誉为京剧“鼻祖”,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2006年5月20日,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河戏西河戏,江西省星子县的传统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西河戏,又称星子西河戏。西河戏诞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流行于星子、德安、九江县市一带,因有西河水流经星子,1982年定名为“西河戏”。 其主要声腔为皮黄,又称“弹腔戏”,俗名“星子大戏”,西河戏的台词念白多乡音俚语,服装古色古香,表演古朴夸张。2011年5月23日,江西省星子县申报的“西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IV-145。永新盾牌舞永新盾牌舞,江西省永新县传统民俗舞蹈,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武术、杂耍、造型于一体的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分布于江西省永新、吉水、宁冈、安福、井冈山等县,在永新的南乡南塘村一带,有“不练盾牌不是男子汉”之说。盾牌舞又称男子群舞藤牌舞,滚挡牌,体现出一种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战斗精神。盾牌舞主要流传在江西省永新的龙源口、烟阁等南片诸乡。它集武术、杂技、舞蹈与音乐为一体,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奇特、壮美,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2006年5月20日,永新盾牌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III-10。徽剧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1949年后定名徽剧。徽剧为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也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剧种,不仅京剧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形成,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也都与它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徽剧传统剧目有1404个,保存档案有753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吹腔轻柔委婉,拨子高亢激昂,皮簧则比较通俗流畅,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文戏以载歌载舞、委婉细腻其特点,武戏以粗犷、炽热、功夫精深、善于高台跌扑而震惊观众。生活小戏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趣、诙谐和语言吸引着观众。舞台画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2006年5月20日,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文名道教音乐(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保护级别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2014年11月,“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鹰潭市道文化研究会获得“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道教音乐(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项目保护单位鹰潭市道文化研究会评估合格。 [3]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1张)

参考资料